葉蒨文現象

清零

真實年齡(chronological age)毋須執着,因為愈來愈不重要。

要重視的,反而是生理年齡(biological age),即五臟六腑骨骼細胞的年齡狀態。生理年齡比實際年齡年輕絕對可行,要看你如何對待自己身體。

看葉蒨文在與林子祥攜手演出的「白頭到老」演唱會,我的視綫緊盯六十四歲的葉蒨文。由開場伴着亞Lam邊跳邊和唱《十分十二吋》、到獨自Solo快歌如《信自己》、《APT》等,她都以巔峰能量由頭唱跳到尾。我尤其喜歡她挑戰高難度快歌《我要你的愛》,這首需要極強肺活量的歌曲,她以一身閃亮戰衣邊跳邊唱,竟不見絲毫氣喘,聲音穿透力讓觀眾都聽得清清楚楚。她這狀態比很多年輕歌手都要好,證明身份證上的出生年份,從來只是個數字遊戲。這正是「生理年齡」戰勝「實際年齡」的典型範例。

葉蒨文有這樣的狀態,相信與她每天拉筋、熱愛羽毛球、拉丁舞、高爾夫球等運動不無關係。這種「健康儲蓄」的概念,正是延緩生理年齡的關鍵。對比社會上普遍存在的「年齡焦慮」,這個「葉蒨文現象」打破了三重迷思:第一、白髮不等於衰老;第二、年齡不是放棄活力的理由;第三、健康老去需要主動管理。

當葉倩文與林子祥合唱《選擇》,兩人相視而笑的畫面,成為演唱會最動人的風景。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何謂「成功老化」——不是對抗歲月,而是在每個階段都活出最佳狀態。香港作為全球最長壽地區之一,滿頭銀髮的葉蒨文依然能跳出標誌性舞步,此範例具有特殊意義:在台上的這一刻,她不僅是歌手,更是成為某種生命哲學的象徵——白髮與容顏、年齡與活力,從來不是矛盾;歲月漸進,反而醞釀出更醇厚的魅力。六十四歲的葉蒨文,或許是給每個害怕變老的香港人最生動的一課。

撰文 : 利嘉敏

欄名 : 攻關女子

Source link

Visited 1 times, 1 visit(s) today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