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宴席上有數位七十多歲女士,上菜時送上熱湯,好友大聲道:「先給老人家,先給老人家!」很窩心但女士們便有點激心,是會想:「誰是老人家,是我嗎?」更有趣就是這好友年紀也不遑多讓,早已年過七十。
說者無心,聽者有意,說者不覺得自己老便去敬老,聽者不認老,便拒絕被敬,這也是一貫健康「老人家」的心態,當年齡數字不反映身體和心理狀態時,管他甚麼世衛長者定義,不覺老就不算老人家。
到底「老人家」是應按年齡,心態抑或健康體能作定義?
按年齡最大好處是簡單公平,例如最近備受爭議的兩蚊長者乘車優惠便是最佳例子,當「老人家」是受惠者時,便大部分人不介意被稱為「長者」或「老人家」;對施惠者(例如政府)來說,也是行政上最易施行的方法。當利益歸於老人家時,短暫認老也無所謂。
心態和體能在日常生活中是重點,感覺年輕便自然活得年輕。醫生確實很接近「老人家」法定年齡,但也確實感覺不到半點「年老」,工作運動飲食背後的思想行為跟年輕時沒有兩樣,就是工作要求拼命,運動是為貪靚,而飲食就是要尋開心。若要追問有否任何細微分別處,唯一是多點「自知之明」,做不到的事不會勉強,不想做的事也不會勉強,更不會被勉強。
有「着數」便是老人家,無「着數」便是年輕人,有何不可?
撰文 : 莫樹錦
欄名 : 醫筆稱心
Visited 1 times, 1 visit(s) toda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