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食學

唔可能囉 - 香港經濟日報 - 報章 - 副刊

食完餐飯還可以回味?大廚小店,就是負責餵養蒼生下的小角色。稍為留意,每每都有感動亮點,寫下來,每個人都可以,寫寫吃完的興致和心情。

姑且叫這種現象為「美食學」。要成為美食作家的必備特質:愛吃、能吃,也想把它寫下來。

用幾個香港特色食物,簡單舉例。

「油炸鬼」,形狀和名字都有段故。南宋愛國將領岳飛遭到奸臣秦檜夫婦的陷害,將岳飛打進天牢。第二年春天,岳飛被秦檜以「莫須有」的罪名殺害。小攤老闆用麵糰捏出來秦檜與秦檜老婆的模樣,先把秦檜的頭斬掉,後把他老婆的腹部切開,再將他們的纏繞在一起,名副其實的「炸小人」,有點恐怖。

「雞仔餅」不是用雞仔做的。其實是廚餘環保回收,原名「小鳳餅」,據說是清咸豐年間廣州西關姓伍的富家一名女工叫小鳳創製。小鳳,雞仔也。

「煲仔飯」,裏邊沒有小孩。飯焦香味混上餸菜油香四溢,若加上炭火,絕對是令人心動、食指大動,味蕾大開的經驗。

這樣,每次享受食物,都在重疊沉甸甸的食物文化回憶。

吃是一種享受,也是一種心情,與店主的溝通,也是吃過程中的一種bonus。不合自己口味,別人搵食艱難,每個人都有高低起伏的狀態。也有人戲言,「話佢即係教精佢」。

撰文 : 侯鈞翔

欄名 : 膚識翔談

Source link

Visited 1 times, 1 visit(s) today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